经常有癌痛病友问我:“谢主任,是不是我药物治疗没效了,就只能打杜冷丁止痛了?”还有人问我:“我要是打杜冷丁效果不好,是不是就没办法,只能痛死了?”
杜冷丁,学名盐酸哌替啶,和吗啡一样,属于阿片受体激动剂,其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,具有与吗啡类似的性质。药理作用与吗啡相同,临床应用与吗啡也相同。由于口服吸收不稳定,因此临床用的大多是注射剂型(针剂),常用于剧烈疼痛,例如创伤性疼痛、手术后疼痛等。但是,杜冷丁具有以下缺点:①镇痛效果较差,只有吗啡的1/10-1/8;②作用时间短,只能维持2-4小时左右,而吗啡的作用时间为4-6小时;③杜冷丁常用的用药方式是肌肉注射,但癌痛病人疼痛时间长,反复多次的肌肉注射,一方面因为药物具有刺激性,造成不适感 和局部硬结,另一方面会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,增加成瘾风险。因此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已经不推荐杜冷丁作为癌痛患者的用药,只推荐用于短时急性疼痛的治疗(如肾绞痛等)。也就是说,由于一系列的缺点,杜冷丁在癌痛治疗上已经被淘汰了!那么,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杜冷丁是最好的癌痛止痛药呢?因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,就如同中国的经济一样,癌痛治疗药物非常匮乏,在那个时代,能有杜冷丁止痛,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!而从1990年开始,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方案进入中国后,越来越多的止痛效果更强的癌痛止痛药物被开发并且被推广,除了经典的吗啡外,还有羟考酮、芬太尼、氢吗啡酮、美沙酮等止痛药物。除了常用的口服速释制剂之外,还有缓释制剂、针剂、贴剂等剂型,不但如此,近年来,对于难治性癌痛患者,患者自控镇痛(PCA)、鞘内镇痛、神经毁损等癌痛治疗技术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。这些治疗药物、治疗剂型以及治疗方法的更新换代,不但进一步提高了癌痛治疗效果,还进一步减轻了癌痛治疗的不良反应,惠及到了越来越多的癌痛患者。所以,“杜冷丁是最好的癌痛止痛药物”这个观点,就如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都认为的”固定电话是最好的通信工具“一样,是过时的,也是错误的——那个时候流传的小康标准就是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,而现在,发展到手机都是多功能、大屏、智能机了。可以说,随着药物种类和剂型的更新换代,以及癌痛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,现在,只要找到专业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,尽早控制癌痛,90%以上的患者都可以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免受癌痛折磨,不再吃不下、睡不着、走不动,痛苦不堪,而是能够无痛、无忧地进行肿瘤治疗,从而达到生活质量、生命长度双延长的肿瘤治疗目标。
作者:谢广伦,医学博士,主任医师,硕士生导师,河南省肿瘤医院疼痛康复与姑息医学科主任。兼任职务:中国抗癌协会癌痛整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肿瘤无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国麻醉药品协会合理化用药分会副会长,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癌痛学组副组长,河南省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会长等。专业擅长:1、难治性疼痛(如癌痛、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);2、肿瘤康复(如营养不良、肢体水肿、恶性胸腹水等);3、肿瘤姑息治疗(如肠梗阻、黄疸、姑息性化疗、临终关怀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