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外周血管介入技术质量控制中心
Henan health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center
当前位置:首页 > 质控指标
河南省外周血管专业领域医疗质量现况
作者:  时间:2025-07-20  浏览:  来源:  字号:【

一、分析本专业领域医疗质量现况

河南省外周血管介入技术专业医疗质量安全现状分析

自2024年4月河南省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以来,在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指导下,围绕“国家引领、省内主导、地方主抓、机构主体”的质控体系框架,结合《河南省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实施方案(2023-2025年)》及“七个一”工作要求,本专业领域医疗质量安全工作逐步从“体系搭建”向“内涵提升”迈进,现将具体现状分析如下:

1、质控体系建设:从“框架构建”到“网络覆盖”,基础支撑逐步夯实

(一)组织架构日趋完善 质控中心已完成“省级中心-亚专业组-市县级中心”三级组织架构搭建:2024年7月成立由19名省内+1名省外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,同年10月细分主动脉、颈动脉、下肢动脉、静脉、内脏血管5个亚专业工作组,明确各亚组“指标制定-培训指导-数据监测”职责;截至2025年7月,全省已建成14家市县级质控中心(含洛阳、南阳、商丘等9家市级中心,鄢陵、项城等5家县级中心),覆盖省内60%以上医疗资源集中区域,初步实现“重点地区质控网络全覆盖”。

(二)信息化与制度保障同步推进 依托河南省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(HNCIS)搭建本专业子网站,制定《外周血管介入技术质控应知应会核心制度》,整合国家《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释义》与本专业指南要求,明确术前评估、术中操作、术后随访等12项关键环节的标准化流程,为质量安全管理提供“制度+技术”双重支撑。

二、核心亚专业质量安全现状:优势与短板并存,目标导向明确结合2023-2025年基线调研数据(覆盖133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,其中三级医院97家、二级医院36家)及各亚专业改进目标,本领域质量安全现状呈现“部分指标优于全国、部分环节仍需突破”的特点:

(一)下肢动脉疾病:手术规模领先,效率与细节待平衡作为本专业第一大业务板块,2023年河南开展下肢动脉腔内治疗的医疗机构达159家,手术例数2310例,整体服务能力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。从质量指标看,优势指标显著:住院死亡率0.74%(低于国家平均0.8%),风险标化住院死亡率0.56%(全国最低0.3%、最高1.3%),30天再入院率0.74%(远低于全国平均4.0%),说明我省在“术后并发症控制”与“短期预后管理”上成效突出。 但短板同样明显:一是住院时长偏长,我省患者中位住院时长12天(全国三级医院平均9天、二级医院10天),主要因基层医院“术前评估流程不紧凑”“术后创面管理周期长”;二是复杂病例处理能力不均,三级医院对TASC II C/D级病变(严重钙化、多节段狭窄)处理水平不一,且部分术者对“斑块旋切+药物涂层球囊”联合技术掌握不熟练。

(二)静脉疾病:聚焦两大核心目标,预防与管理需强化 针对“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”与“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”两大省级改进目标,现状如下: 1.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防控:该疾病在我省各级医院普及性高,且诊断数据完整性强(超声检查、凝血功能指标、病案首页记录完整),具备“高质量数据监测”基础;但调研发现,部分基层医院存在“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”问题——术前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率,术后压力治疗(弹力袜/间歇充气加压)规范执行率等问题。 2. 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:滤器在各级医院应用广泛,且植入/取出时间、影像学记录等数据准确性高,但全省平均取出率仍有待提高。基层医院“随访体系不完善”(多数医院无专人负责滤器取出提醒),且部分患者因“异地就医”导致取出流程衔接断裂。

(三)颈动脉与主动脉疾病:风险控制能力较强,长期随访待加强 1.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:我省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30天卒中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,核心得益于“术前严格把控适应证”及“术中脑保护装置使用率;但术后1年卒中发生率2.3%,高于三级医院平均1.8%,分析可能与“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不足”相关。 2.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:术后30天再入院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与“术后血压管控规范”有关;但内脏血管分支缺血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,需进一步优化“术中分支支架定位精度”与“术后影像学随访频率”。

三、质控工作推进成效:从“数据调研”到“闭环管理”,干预措施逐步落地

(一)基线调研与目标制定精准发力 2025年5月完成全省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现状基线调研,明确下肢动脉术后非计划再干预率,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血栓发生率、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等6项核心改进目标。

(二)质量安全干预措施多点突破 开展“死亡病例根因溯源”专项工作,重点分析低风险组死亡病例(如下肢动脉术后非计划截肢病例),拟定2025年10月-11月开展,根据计划将提出“术前多模态影像评估强化”“术中并发症即时处理流程优化”等18项讨论督导建议;讨论问题病案(如术前评估缺失、术后随访记录不完整),以“正反案例”推动医疗机构自查自纠。

四、现存主要挑战:从“执行落地”到“长效机制”,仍需突破四大瓶颈

(一)数据标准化与共享难度大 不同医院电子病历系统(EMR)、影像归档系统(PACS)格式不统一,导致“下肢动脉ABI测定值”“滤器植入时间”等关键数据无法跨院整合;部分基层医院存在“数据记录不完整”(如术后随访缺失),影响指标分析准确性;同时,患者隐私保护要求下,跨区域数据共享机制尚未打通,难以实现“全省质控数据一盘棋”。

(二)医疗资源区域均衡性不足 省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在“设备-人才-技术”上差距显著,省级专家年均开展复杂下肢动脉手术较多,基层术者年均较少,导致复杂病变处理能力薄弱;此外,豫西、豫北部分县级医院尚未开展颈动脉介入治疗,患者需跨区域就医,增加质量安全风险。

(三)质控指标执行力度待加强 部分医疗机构存在“重手术量、轻质量”倾向:如部分医院未严格落实“下肢静脉曲张术前CEAP分级”(仅记录症状未分级),部分医院未按要求开展“颈动脉介入术后神经功能监测;同时,缺乏“实时数据反馈机制”,医疗机构对自身指标与全省均值的差距认知滞后,难以快速调整改进措施。

(四)患者长期管理体系不健全 术后随访率与依从性偏低: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术后1年随访率低下,(失访原因多为“患者认为症状缓解无需复查”);抗栓治疗依从性不足,PAD患者术后6个月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有待提高;戒烟干预效果有限,增加血管再狭窄风险。

总结 当前河南省外周血管介入技术专业医疗质量安全现状呈现“体系基本建成、部分指标领先、核心环节待优化”的特征:一方面,省级质控中心已搭建三级网络,下肢动脉术后死亡率、颈动脉术后卒中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全国平均,为质量安全奠定基础;另一方面,数据标准化、资源均衡性、患者管理等瓶颈仍需突破。下一步需以“目标为导向、数据为驱动”,重点推进信息化平台升级、基层技术培训、患者随访体系建设,推动本专业领域医疗质量安全从“短期达标”向“长效同质”迈进。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阜外大道1号 
Email:hnswzxgjrzk@163.com    电话:(0371)######## 
#######